自我簡介 英文獨家發現在ptt、dcard、facebook網友高熱度討論以及五星推薦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自我簡介 英文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18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護台胖犬 劉仕傑、職場裡的人類圖等,共有42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自我簡介 英文有關!另外還有關於自我簡介的相關影片還有自我簡介範例的各種內容以及自我簡介 英文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自我簡介 英文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自我簡介 英文是什麼內容吧:

護台胖犬 劉仕傑
2020年9月22日
熱度指數:1222
按讚數:1188
留言數:38

【 台灣駐美大使蕭美琴的戰貓之旅 】

這幾天素有「外交戰貓」美譽的蕭美琴在推特帳號的自我簡介上寫下了「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引起網路上熱烈討論。有人大為振奮,有人好奇台美是否即將建交,當然也不乏有人唱反調。
 
我是高度支持的。
 
美琴的推特稱呼,我認為有三層意義。
 
第一,蕭美琴的外交信心。
 
這一點可從蕭美琴針對這起事件的回應可見,她說美國許多友人都稱呼她為「大使」。既然美國人習慣稱呼她為大使,那蕭美琴在推特的「個人帳號」上自稱Ambassador,自然也不為過。
 
第二,正面回擊中共的戰狼式推特外交。
 
過去數年來,無論是華春瑩、趙立堅、劉曉明或胡錫進等人,在推特上以戰狼(war wolf)風格四處掠擊,不斷與美國等民主陣營政要公開嗆聲。儘管戰狼式外交負面評價居多,但中共仍樂此不疲。相較之下,擁有完全言論自由且各種社群媒體平台使用蓬勃的台灣,卻鮮少使用推特。推特為重要的英文介面社群媒體,過去包括我駐外單位在內等政治人物卻未積極經營,實屬可惜。
 
在上述脈絡之下,蕭美琴的推特帳號,某程度上也代表未來我政府及外交工作,將更重視國際社群媒體的經營與回應。這是重要的轉淚點,未來我們期盼看到美琴與美國國務卿龐畢歐或重要美國國會領袖在推特上以轉推(RT)或推文等方式進行互動。
 
第三,外交戰場的個人化。
 
在社群媒體的年代,外交戰場除了團隊作戰,也必須要思考如何以個人化的魅力在外交戰場上尋求突破。正是在這個脈絡之下,我不但支持美琴的推特稱呼,甚至我認為,所有其他台灣駐美的「代表們」,都應該要有這樣的雄心壯志跟企圖心。這些駐外代表們,是否也可以跟著蕭美琴大使的腳步,在推特上使用Ambassador頭銜,積極對外發聲並強調台灣的主體性?
 
蕭美琴的推特帳號,除了以Ambassador自稱外,最令我感動的其實是,她以Taiwan作為所代表的國家。何時,我們的駐外「大使們」,能夠在國際上驕傲地說「我代表台灣」,而不是語焉不詳的Republic of China?
 
過去在從事外交工作時,我習慣以Taiwan代表我來自的國家。在駐帛琉大使館時,儘管名片上寫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但我仍然在口頭及公務電郵的使用時自稱Taiwan Embassy。幸運的是,當時的兩位大使對此都未向我表示不同意見。但我知道,部分資深外交官員迄今仍然不習慣以Taiwan自稱,言必稱Repubic of China,這點令人感嘆。
 
希望蕭戰貓的這一步能鼓勵全體駐外單位,爾後積極使用「Taiwan」這個名稱來做國際發聲,不要再拘泥於Republic of China的說法。畢竟,Taiwan可是個好聽的名字呢!
 

#蕭美琴

(本篇為NOWnews名家論壇專欄文章)

職場裡的人類圖
2020年6月29日
熱度指數:84
按讚數:71
留言數:4

《謀職淘金記:別忘了,選擇是互相的》

Zoe是我在醫療產業時認識的朋友,能言善道,機智幽默,還吹得一手好長笛,是一個比我風趣不知道多少倍的投射者,厚黑犀利的笑話,讓人覺得職場之慘烈,笑笑便能灰飛煙滅。

這樣的Zoe,最近邁入中年後的謀職期。在人生下半場,重新開放自己的履歷,意味頗為深長,代表我們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接受可能從勵志小品急轉成恐怖電影的結局,也形同最後的豪賭all-in,不試怎麼知道輸贏。我懂得她的欲言又止、欲拒還迎,也相信踏出這一步,是經過情緒週期後,有意識的覺醒。

數位銀河闖蕩多年,不一會兒便有面試邀約上門。第一個面試,Zoe很慎重,根據JD的描述,我們在Line上模擬關鍵攻防,力求完美展現。結果卻不如預期,那是一個主導議題風向更多一點的工作,也剛剛換了一批外國主事者,特別在意組織調和的功夫,Zoe的經驗有一半無用武之地,所以看得很開,「好吧,就當認識新朋友好了。」

隔了兩週多,下個邀約翩然而至,是Zoe熟悉的醫療圈,看起來是需要一個文膽策士,美其名是做內部溝通,不過直屬最高領導階層,這太明顯了,要會做大內宣來的,得討人喜歡,手腕要足。

看著和我一樣,披上2/4人生角色戲服、軀幹裡多半流淌個體人血液的Zoe,我很猶疑該不該告訴她,我也做過類似的角色,討人喜歡並非最難,難的是說服自己喜歡。第一次的鎩羽而歸,也讓Zoe心生警覺,她傳給我的Line上寫著:「我決定去試試看,但不會抱甚麼特別的期待。」,我想起過去的經驗,也這麼回答:「嗯,展現真實的妳就好。別刻意討好,是妳的跑不掉。」

進入第二關之後,Hunter急欲謀成,主動告知有另一個進入決選的好手,在公關公司打滾多年,記得要把最後一關的簡報做得漂亮一點。為什麼公司決策的主事者,需要聽取基本的英文自我簡介呢炫技當然不是重點,「回到核心去思考,這份工作要妳做的溝通本質,不只指令通傳,還要大家買單吧。想想怎麼敘說妳自己,讓對方記得比較重要。至於別人要怎麼做,管他的。」我提供了之前做大內宣的心得讓Zoe參考。

最後的結果,讓Zoe和我都上了一課。但一開始當然免不了情緒的波動。

有一種大內宣的期待是,寶寶想要但寶寶不知道怎麼說,直到遇到那個夢中的對象與敘事邏輯,才會福至心靈地說Bingo!在此之前,寶寶連絕對不要甚麼,都懵懵懂懂。那又如何期待我們能懂呢

對方在Zoe自我介紹的過程中,不停打斷她,形容這是個很難的職位,言下有點質疑Zoe迅速上手的能力。事後Hunter轉述的內容,間接坐實了Zoe的猜測:「GM比較喜歡另一個女生,問題是HR Head不喜歡。」所以,對方想請Zoe再跟HR Head面會一次。

對組織而言,這是可以想見的決定,當我在面試過程難以決定甲乙時,也會借重HR的火眼金睛;但換了求職的角度,卻實在令人難堪,特別Zoe的情緒波,是屬於期望到山頂、幻滅下地獄的抽象波(都進入了最後一關,也見到決策者,說完全心如止水,怎麼可能),第一時間湧現了許多不甘心、不情願、我不明白、一切不值得…等等的投射者小劇場,好像在錢塘江觀潮,連旁觀都有滅頂之感。

「我告訴Hunter,我不想去。未來是要跟GM共事的,他第一時間沒有選擇我,我就懂了,關HR甚麼事,難道HR有辦法左右GM的決定嗎就算我去了,GM不喜歡我,我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還是,我應該去看看剛剛Hunter打給我,說他們其實還沒有決定,我也有出線的機會,要我好好把握,妳覺得呢可是GM第一時間又不是選我。」

「我是不是太衝動了,又太心急待在這裡,我看得最多的就是部門之間無效的推諉和糾纏。如果換到另一個新環境又是這樣…,就算是接受挑戰,也不能去接受一個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的挑戰,這就是有勇無謀了!」

Zoe來來去去說了許多,面對飽滿的情緒,我盡量多聽而少說,萬馬奔騰之後,自然會找到趨緩的渠口,我勸Zoe睡一個晚上,明天我們再說。

第二天,我問了Zoe一個,我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問妳,妳覺得GM怎麼樣你喜歡他嗎要傳達他的指令而無違和,妳對他不能太討厭吧。」

沒花太久的時間等待,Zoe的答案是否定的。近一小時的面談,她只分得10分鐘的發言權。其他的時間都花在詢問無關緊要的問題,而再三強調職位的高難度,這讓Zoe覺得極度被貶抑。

「那妳在難過甚麼妳不是被挑剩的那一個。在這個過程裡,妳也在評估對方值不值得妳賣命啊。」不只是Zoe,我也常常忘記了,面試,是互相選擇的過程,我們有絕對的權利,向這些薪水福利優於現職、頭銜仰之彌高的職缺,進行合情合理的檢視,如同對方也用顯微鏡精細打量我們。

求職求職,強化了人浮於事的制約,所以,委屈以求也可以接受,只要給我遮羞費就好;算計以求更是人人都在做,包裝精美哪怕忘了我是誰,無所謂。早些年我的確用這些方式找工作,只是這些表象,裝久了心會累,精神損耗千金難計啊。

我覺得用「謀職」兩字,更為精確,語意上的客觀平等,有助於建立正確達觀的尋頭路心態,以謀略相談,在商量切磋之間,確定雙方的信念與觀點,是不謀而合,還是不足與謀。

歷經沉潛,不能說我對於「謀職」完全心無罣礙,我遠沒有那麼瀟灑,但復出之後的每一次謀職相談,卻相對放鬆柔軟很多,是的,我有一些難得和難過的經驗,我也有特別突出的長處、還有正在學習的盲點,我想我可以貢獻這些,我也願意嘗試那些,但如果你需要的,是其他的某些,不好意思,那可能是我不想要的,或我做過但不喜歡。謝謝你的邀約,祝福你找到更適合的人。

這是我所謂的放鬆和柔軟,真實到不加一滴蜜,純然傻氣地相信,我最後一定會遇上正在減糖、或不喜歡口味太甜的買家。而這個心境上的轉化,如同情緒權威的運作過程,當妳拉開與事件的距離,會看清自己的需要和不需要,勇敢地和條件誘人但未合心意的邀約說不,拒絕是一張濾網,終會淘出耀眼黃金。

Zoe,我知道妳正在看。謝謝妳答應讓我寫出來,好讓我們在提醒更多朋友之餘,也變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個謀職的難堪,最後如何教會我們等待,也不再害怕拒絕。

找到下一份理想工作之前,妳先找到了自己,這太值得了,妳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