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 意味 生物重點資訊在dcard、facebook、健康2.0網友高熱度討論以及五星推薦

在熱度網列表中整理了包含尿 意味 生物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40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其中有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李開復 Kai-Fu Lee、紐西蘭愛代購、劉薰愛 Alicia Liu等,共有990位網友參與留言討論,有13則IG的照片貼文,包含了有詹祐任 - 雲河創辦人??、スーパーフードアドバイザー ゆなゆあ、趙社工/如果燒餅裡包著詩、Jying Chang、Aimon’s diary あいもんとコジマル?♥️等,同時還有72篇留言的反饋,另外還有YT影片共2個,裡面有まとめまとめの、劉薰愛等創作者的影片,這些都會是網友討論與注意的尿 意味 生物有關!另外還有關於尿 意味的相關影片還有尿 意味 医療的各種內容以及尿 意味 中国語的相關資訊這些都可以在這個尿 意味 生物的列表清單中。

瀏覽更多網友們參與討論與知道的尿 意味 生物是什麼內容吧: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2020年5月20日
熱度指數:2861
按讚數:2562
留言數:50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球新冠疫情高峰尚未解數,各國已紛紛展開不同程度的解封,但最早爆發疫情的中韓兩國已率先又出現群聚感染,甚至重新開始封城。復工壓力也出現在目前死亡及確診數字仍居高不下的美國,儘管總統川普帶頭喊解封,也掛保證檢測能量勇冠全球,但事實是各州仍陷危機,包括肉品加工廠、長照中心、甚至是學校都是未爆彈。美防疫專家佛奇日前接受參院聽證說出了實話,對當前美國在檢測及追蹤接觸史的能力都不足的情況下,貿然重啟經濟表示擔憂,越來越多學者也擔心,美國2020恐將迎來最黑暗的寒冬,但川普仍依然故我,試圖用自己的領袖魅力帶領國家衝破迷霧,未來數周的疫情發展,勢必將是一場科學專業與政客的對決。】

{內文}
(影片旁白)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的國家就實施了隔離措施,包括隔離 居家避疫 學校停課企業停工 旅行禁令和邊境禁運,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某種形式的限制,以減緩COVID-19的傳播速度,就是要使曲線拉平 使曲線拉平 使曲線拉平

目標是如此清晰,但人們的耐性卻實在太有限,在全球新冠疫情高峰尚未結束之際,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不同程度放寬限制措施,其中不乏感染人數極多的主要疫情國
但放鬆的時間極其短暫,這個星期已有不少國家再陷危機。

(新聞旁白)
今天早上,首爾的4000家夜店和酒吧全數關閉,新冠病毒檢測點大排長龍,韓國公衛人員試圖追至少5500名一周前去夜店可能被感染的人,他們說,一名29歲男子在5月1日晚間至少去了三個夜店,都沒有戴口罩,上週三對新冠病毒的測試結果呈現陽性

(新聞主播)
儘管上週末中國共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風險地區和三個中風險地區,這個位於中國北方的高風險地區舒蘭,當地官方已經宣布了戰時控制措施

在這波新冠疫情當中,東亞向來是以中日韓三國,做為重啟復工的觀察重點,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韓國在首爾梨泰院夜店爆發新一波群聚感染後,當局已宣布再度延遲學校復課時間一周,而中國在謹慎復工後再下令封城,也是因為最近14天已有多達七個省份,出現新增本土確診個案,群聚性感染病例正在持續增加,擔心確診數字再度反彈,印度原定要在5月17號結束的全國封鎖令,總理莫迪已召集內閣部長,討論繼續延長封城的可能性,印尼則為了避免更多人因防疫失業,日前宣布對45歲以下勞工開綠燈,准許這個病死率最低的族群率先復工,只維持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但已讓不少專家憂心疫情再起。

(Dr.Pandu Riono/印尼大學教授)
我們當然還沒準備好,總統說我們每天需要檢測一萬人,但我們只做到了一半

SO Mohammad Faisal 印尼經濟改革中心
因為政府從一開始防疫就非常不嚴謹 沒有嚴格執行限制令 這將使疫情期間或曲線在印尼會拖得更長 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

紐時報導稱,在沒有疫苗缺乏特效藥,又做不到全面篩檢的情況下,全球在新冠病毒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未大幅下降,且人們對疾病的恐懼也未減之際全面復工,其實是一種冒險,正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歷史學家格林所說,這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征服了疾病,而是人們厭倦了恐懼,於是秉持著一種盲目的信任走出家門,哪怕有可能堵上性命。

(川普/美國總統)
我要安全解封,但我就是要解封

美總統川普如宣戰般公然喊話,真實反映出全球執政者的急迫心態,當全美確診病例仍持續上升不見趨緩,堂堂突破140萬例,死亡人數也正向它們推估,已經倍增的14萬大關挺進時,白宮周一宣布再投入110億美元,擴大全美新冠病毒檢測能量,這是當下他們能安撫人心的少數解方之一。

(Adm. Brett Giroir/美國衛生服務部助理部長)
我們美國各州可望在未來四個星期內完成超過1200萬人次測試

(抗議者)
我們要自由 我們不是羊 我們是人

解封復工的壓力在全美蔓延,尤其對那些已經連續兩周沒有新確診的地方,準時寄到的帳單無疑是燃眉之急,一方面勞工們急需盡快復工讓薪水入帳,政府也想要重啟經濟搶救GDP和預算赤字,這也導致全美在短短一周內,已確定至少48州將部分或全數解封,問題是沒有一州符合白宮先前發布的復工條件,目前全美有33%地區仍處於病例上升階段,明尼蘇達和內布拉斯加州,確診數量更是明顯爆增,儘管有13個州疫情看似趨緩,但喬治亞州做為最早解封的幾個州,雖然勉強算是穩住局面
其他計劃要開放的州,幾乎沒有一個能端出可以說服美國人,病毒已經就範的證據
CNN一份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美國人認為政府防疫做得很差,高達52%認為最壞的時刻還沒到來。

(Michael Osterholm/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
我認為我們只是從字面上看,疫情仍處於非常非常早期的階段,對我而言,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並未規劃好應付可能出現更大一波的疫情

一種赤手空拳就要和病毒決戰的狀態,令不少州長心驚膽顫。

(Gov. Mike DeWine/俄亥俄州州長)
如果你不解封是一種風險,如果你真的開放了,那也是一種風險,我們正努力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做到這一點

因為美國國內存在許多未爆彈,諸如先前肉品加工廠上萬員工染疫,甚至連累四名肉類檢驗官也死於新冠肺炎,總統川普卻為了保持美食物供應暢通,下令肉品加工廠維持開放,另外長照中心及老人安養院,也是新冠病毒快速擴散的高危地區,紐時報導稱,解封前能想出的對策,也不過就是養老院員工每兩周檢測一次,檢測呈現陽性的長輩或病患,禁止送回,至於最具爭議的學校復課問題,在美防疫專家佛奇明確指出,今年九月開學前不會出現新冠疫苗可供施打後,加州州立大學已率先宣布,今年秋天也將改採線上教學。

(Robert Redfield博士/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很重要的是必須要強調,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

(佛奇/美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我擔心的是我們將開始看到,一些零星的個案可能會轉變成大爆發

5月12號在美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議員們透過視訊連線,正在居家隔離的美多名防疫專家,BBC報導稱,或許因為這是佛奇近期,首度在沒有川普在場的壓力下,公開向全美民眾發言,他罕見直率地表達了對貿然重啟經濟的擔憂。

(佛奇/美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我認為我們正朝向對的方向前進,但正確的方向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控制疫情的爆發,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將是真正疫情爆發的風險,因為您可能完全無法控制,這實際上反而會使您不進反退,不僅會導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痛苦和死亡,甚至可能使您在努力使經濟復甦的路上打回頭,因為這幾乎會使時光倒流

儘管強調秉持專業,但這一天的佛奇無疑是站到了川普的對立面,一番言論針對的正是前一天,總統川普才剛公開宣示「我們取得了勝利」,並預言這是「向偉大過渡的開始」,佛奇直指當前的美國,至今仍欠缺復工至關重要的檢測及追蹤接觸史的能力,但總統川普卻多次標榜美國的檢測能力,世界第一 無人能敵。

(羅姆尼/美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
昨天您還在慶祝一個事實,說我們進行了比韓國更多的測試,人均測試比韓國有多, 但是您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他們在爆發初期就達成了他們的任務,而我們在2月和3月都還在原地踏步毫無作為,我查閱過我們的測試記錄,真的沒什麼值得慶祝的

(Sen. Patty Murray/美民主黨華盛頓州參議員)
本屆(川普)政府過去的紀錄,都無法兌現承諾,他們一直說會有更多的測試及(物資)供應,但結果都沒有

世衛警告,新冠病毒未來很有可能會像愛滋病一樣,永遠不會消失,就算疫苗誕生也可能,會因病毒變異而經常失效,抗擊病毒的下一階段,將取決於各國的檢測能力,川普及他所領導的美國如要解封,這將會是第一個面臨的難題,不過川普顯然對於佛奇的專業說法不以為然,隔天就高分貝批評「無法接受」,尤其是談到讓美國學校的年輕學生復課,川普非常堅持己見。

(川普/美國總統)
我對他的回答感到驚訝,實際上是因為你知道,對我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答案,尤其談到復學,唯一可以接受的是,我說學校教授 老師等超過一定年齡,我認為他們應該再休息幾週,可能五週 四周的時間,誰知道呢,也許吧,但我認為他們必須要小心,因為新冠肺炎是一種攻擊老年人,攻擊健康的疾病,如果你有心臟問題,罹患糖尿病,如果你又上了年紀,那麼危險肯定要大得多,但是如果說的是年幼的孩子和學生,實際上如我所說,你只要看一下統計數據就可以知道差別

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院長 傳染病專家Dr. Tom Inglesby,近期接受福斯新聞專訪,談美國是否可以安全復工,他數度強調這場大瘟疫目前仍處於開始階段,人們不該過度樂觀,因為「病毒不會消失」,人們只能隨著時間過去學習如何處理,降低傳染風險,並透過藥物減緩衝擊,先前因提出建言,要美國嚴防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遭到川普開除的美國生物醫學發展管理局局長卜萊特,也在去職後前往眾院聽證表示,美國的機會之窗正在逐漸關閉,這場瘟疫將使美國今年迎來「史上最黑暗的寒冬」。

(Rick Bright/前美國生物醫學發展管理局局長)
我擔心(新冠肺炎)這種大流行病會惡化並持續很長時間,今年秋天新冠肺炎就可能會復活,而季節性流感的挑戰將使這種情況更加複雜,如果沒有更好的計劃,2020年可能會是現代歷史上最黑暗的冬天

到底要不要相信科學依靠專業,美國總統川普正試圖用自己的領袖魅力,帶領著這艘船艦橫衝直撞走出迷航,專家說,復工的疫情反彈,需要數周時間才會清楚展現,專家與政客的不斷拉鋸,將決定最終新冠病毒將奪走多少人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BbY9o_7Y8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16《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rvBiyVM9o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2021年8月1日
熱度指數:1412
按讚數:1381
留言數:15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8/1

* 【改善空氣污染能降低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根據 7/26 日在美國丹佛舉行的 2021 年阿茲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上發佈的多項研究報告,改善空氣污染會改善認知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此前報告曾顯示,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腦斑有關。而此次會議是第一次累計證據表明,減少污染,特別是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和燃料燃燒產生的污染物,與降低全因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

* 【MIT科學家研究了如何減少一次性口罩對環境的影響】

據估計,COVID-19大流行期間每天產生多達7200噸的醫療廢物,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口罩。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通過採用可重復使用的口罩可以大大減少這一損失,該研究計算了幾種不同的口罩使用方案的財務和環境成本。研究人員表示,完全可重復使用的硅膠N95口罩能更大程度地減少浪費,而他們現在正致力於開發這種新型口罩。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刊登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 【新發明的的尿液或血液測試方法可以發現腦腫瘤】

劍橋大學的醫學研究人員開發了兩種新的測試方法,能夠檢測最惡的腦癌膠質瘤。使用新開發的測試可以在病人的尿液或血漿中檢測到腫瘤,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此類測試方式。 ​​​

* 【歐洲科學家開發出可低成本製造發光材料的新技術】

劍橋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將一種材料的每 1000 個原子中的一個換成另一個,他們能夠將一種被稱為鹵化物鈣鈦礦的新材料類發光體的發光能力提高兩倍。該發現有益於製造更有效的低成本發光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柔性,並可使用噴墨技術列印。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哈佛科學家發起伽利略項目,致力尋找宇宙中的外星科技文明】

哈佛帶領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已經發起了一個旨在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證據的伽利略項目(Galileo Project)。結合地面望遠鏡、人工智能等方案,這項研究將著重於外星智能的物理例證,而不是源自遙遠文明的電磁信號。 ​​​

* 【科學家發現潛在療法能提高人類免疫系統在體內搜索和消滅癌細胞的能力】

近日,南安普敦大學和米蘭國家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可以提高人類免疫系統在體內搜索和消滅癌細胞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確定了一種限制調節免疫系統的一組細胞的活動的方法,這反過來可以釋放其他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症患者的腫瘤。目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PNAS》。

* 【美國研究團隊在太陽能制氫方面獲得新突破】

數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利用太陽能來制氫的關鍵反應方法,即如何將水分子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儘管大多數努力以失敗而告終,且少數成果也面臨著成本過高的尷尬。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還是設法找到了一種通過厚二氧化硅層來創建導電路徑的方法來有效從水中分離氧分子。該方案能夠低成本地運用,並擴展到大批量生產流程中。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現近 20% 的原始森林景觀與採礦、石油和天然氣等採掘業特許地相重疊】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近 20% 的熱帶原始森林景觀(IFLs)與採礦、石油和天然氣等採掘業的特許地相重疊。重疊的總面積約為97.5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埃及的面積。採掘業特許地與熱帶國際森林公園重疊最多,佔總面積的 11.33%,而石油和天然氣特許地的重疊面積佔總面積的 7.85%。該研究發表在《森林與全球變化》上。

* 【MIT研究人員用紅外攝像機和人工智能來預測「沸騰危機」】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核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人員,通過訓練一個神經網絡模型來預測「沸騰危機」。研究人員表示,該模型能夠從具有不同形態和潤濕性(或吸濕性)的表面上的氣泡動力學的高分辨率紅外測量中預測沸騰危機的餘量(即偏離核沸騰比,DNBR)。這項研究成果或將應用於冷卻計算機芯片和核反應堆。目前,該研究已經發表於《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英國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創新方法來「逆轉」與年齡有關的記憶衰退】

英國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法來治療與年齡有關的記憶衰退。臨床前研究顯示,通過「操縱」大腦中被稱為神經元周圍基質網絡(PNNs)的結構組成,可以逆轉衰老小鼠的記憶衰退。 ​​​

* 【中國科學家利用簡單的 RNA 微調讓馬鈴薯和水稻產量提高 50%】

北京大學的研究小組將一種叫做 FTO 的單一基因插入到馬鈴薯和水稻植株中。由此產生的植物是更有效的光合作用者,這意味著它們長得更大,產量也更高 —— 在實驗室中產量提高了 3 倍,在田間產量提高了 50%。它們還能長出更長的根系,這有助於它們更好地忍受乾旱。

* 【歐盟提出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方案】

歐盟委員會近日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計劃提案,旨在實現到 2030 年歐盟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與 1990 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減少 55%,進而到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份提案涉及交通、能源、建築、農業和稅收政策等諸多領域,具體內容包括收緊現有碳排放交易體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盡快推出低碳運輸方式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和燃料,制定與脫碳目標相一致的稅收政策等。

* 時間晶體即將誕生?當地時間 7 月 28 日,谷歌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表示,其首次使用 「懸鈴木」 (Sycamore)量子計算機創造出了 「真正的時間晶體」。
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超過 80 人,分別來自Stanford 大學、普林斯頓大學、MIT 和德國德累斯頓馬普固體化學物理學研究所(德累斯頓)等科研院所,論文標題為《在量子處理器上觀測時間晶體的本徵態序》(Observation of Time-Crystalline Eigenstate Order on a Quantum Processor )。

* 【新分子圖譜揭示腦細胞發育軌跡】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繪制了胚胎大腦細胞在成熟過程中遵循的遺傳和發育軌跡。這份分子圖譜不僅可幫助人們識別與神經發育狀況有關的基因,確定腦癌中惡性細胞的來源,還可以作為評估實驗室中乾細胞產生的腦組織的參考,同時能改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替代療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

* 【液體填充光纖設計可實現更可靠的數據傳輸】

瑞士 Empa 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纖,該光纖由連續的液體甘油芯和透明含氟聚合物護套組成。這種光纖以光脈衝的形式傳輸數據的能力跟固體塑料光纖差不多,另外它還擁有更高的抗拉強度。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2020年2月22日
熱度指數:1376
按讚數:1345
留言數:31

《文茜的世界周報》多管齊下! 全球知名藥廠積極投入對抗新冠病毒
【因應這場新冠病毒所引發看不到盡頭的戰爭,全球紛紛投入疫苗研發與藥物適用性的時間競賽,更快速精準的新型檢測試劑也陸續上市中。大陸國藥集團援引抗SARS經驗,將康復者的血漿輸入重症病患體內成效卓著,被視為因應疫情高峰的最佳良方,不過可能引發的免疫排斥反應仍引發憂慮,目前僅適用於武漢當地的重症病患。】

{內文}
當中國在1月10號正式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全球各國就紛紛展開一場疫苗研發與藥物適用性的時間競賽,根據英國BBC的報導,美國聖地亞哥Inovio實驗室,率先宣佈在3小時內,已透過電腦內的基因測序軟體設計出新疫苗,最快2020年夏天進行人體臨試驗,年底批量生產,被視為打破本世紀以來最快的疫苗研究紀錄,隨即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黏膜感染暨免疫學負責人 APcctv038229英帝大實驗沙托克(Robin Shattock)教授也宣稱,他的團隊在14天內研發出了疫苗,預計本周開始動物實驗,這個夏天可望通過人體試驗進行量產。

(Sarah Gilbert/牛津大學疫苗學教授)
我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相當關鍵的階段,能夠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是否會檢測到更多病例數,我們聽說數字正在下降,但是因為實際上感染較少,或者僅僅是在實際進行測試和監測患者方面確實存在困難呢接下來的幾周至關重要,我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前進的方向

科學家個個態度謹慎,畢竟疫情尚在發展前期階段,誰也無法預料病毒株是否會突變增強,導致原先採用的基因序列法可能未必有效,但此時此刻誰也不敢輕忽大意,因為英國《衛報》近期專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長梁卓偉已憂心指出,當每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從統計數字顯示可以再傳給另外2.5人時,這意味著病毒的「攻擊率」將介於六到八成間,換言之,疫情若未能控制下來,感染比例恐將擴及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就算死亡率低到1%,也將導致大規模死亡。

(David Heymann/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
這裡存在兩個主要問題,它們都與我們目前未知的問題有關,一個未知是這種病毒的潛力,這種病毒是否真的會和人類永久共處,且年復一年不斷出現並引起疾病,還是僅止於一次性事件,世衛組織目前仍然認為這可能是一次性事件,建議採取這些快速遏制措施,然而另一件事,是人們不了解這種疾病的嚴重性,您已經看到,這對於合併症患者,諸如罹患糖尿病和肺部疾病,老年人以及一些顯然健康但年輕的人來說,這可能非常嚴重,因此了解疾病的全貌也非常重要

所幸全球知名藥廠近期紛紛投入對抗新冠病毒的行列,藥物部分,最受矚目的是嬌生旗下的愛滋用藥達蘆那韋(Darunavir),和吉立亞(Gilead)研發的試驗新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消息曝光後已連兩周刺激該公司股價大漲,疫苗部分則除了實驗室進展外,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全球製藥大廠GSK,及已宣布與美國衛生部合作的嬌生子公司,至於診斷試劑上,在吸引羅氏及全球基因定序龍頭illumina加入後,也替全球疫情控制注入了強心針。

(譚德塞/世衛組織總幹事)
我們目前已經採用了許多基本的公共衛生介入措施,它們對我們而言容易取得,現在也足以預防感染,例如第一款疫苗可能會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所以我們今天須使用一切可用的武器來對抗這種病毒,並同時為疫苗的長期使用做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Amesh Adalja長期研究指出,病毒並不像細菌那麼好治療,細菌有廣泛抗生素可以使用,但每種病毒變異太大,可能不存在廣泛甚至可以一體適用的藥物,更重要的是,病毒會挾持人體細胞幫助病毒複製,因此在治療上,藥物要如何殺死病毒,卻又不會傷害自體細胞將是一大挑戰,這也是為什麼當前疫苗和檢測被視為防疫主流,藥物研發測試多以重症病患為主。

(Dr. Masafumi Inoue/轉化科學診斷小組組長)
有許多報導稱,有症狀或新症狀的人可能會影響其他人,因此要找到誰是該病毒的攜帶者,必須使用非常靈敏的檢測試劑盒 這一點非常重要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近日新冠病毒相關的防疫產品,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間名為HiberGene的分子診斷公司,推出了一種可以靠近患者進行的快速分子檢測,標榜6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檢測,由於這可能對患者命運與感染管控產生重大影響,被市場寄予高度期待,中國官方甚至與企業合作推出一款app,民眾只需要用手機掃描QR code,註冊後輸入姓名 身分證字號,就能輕鬆查出自己是否曾與確診,或疑似染病患者同搭過一個公共運輸工具,或者住在同一地區。

(記者VS大陸民眾)
你點擊看過沒有,看過,我就想看看附近哪有,盡量避開嘛,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最起碼我們會注意防範一下,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同一時間,大陸國藥集團「中國生物」也援引抗SARS經驗,將先前染病但如今已康復者的血漿,輸入11名重症患者體內,患者在接受治療12到24小時後,臨床症狀都明顯好轉,被視為在迎來高峰前,最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良方。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
對早期的重症病人,足量的免疫球蛋白,有可能能夠減少重症病人變成危重,乃至死亡的概率

但專家提醒,血漿治療操作難度極大,治癒患者也僅僅只是少數輸入血清後,患者可能出現的免疫排斥反應,不能不列入考慮,更重要的是,血漿治療最佳時機是發病內兩周,但這時病患多半仍在與病魔奮戰,發病兩周後,基本已檢測不到病毒,用恢復期的血漿治療,不只療效大打折扣,輸血所引發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大幅升高,還有一個可能的盲點是,英國BBC報導稱,當下中國疫情最讓人擔心的,是實驗室檢測正錯誤地告訴一些人,他們身上沒有病毒,包括剛過世的吹哨人李文亮醫師,都曾出現多次病毒測試為陰性,但肺部掃描卻顯示已染病,在這個流感的好發季節,呼吸道疾病間的早期症狀非常相似,這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或灰色地帶,都有待醫師及科學家進一步釐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cX4-gfA-mg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2021年5月11日
熱度指數:657
按讚數:634
留言數:17

從去年到今年,台灣已經相對幸福許多了,而今猶如不定時炸彈的疫情再度升溫,相信這次我們可以再度守住,也能夠一起度過這個難關。雖然金穗影展取消相當遺憾,還是要呼籲大家配合政府政策,做好防疫措施,盡量保守行事,這時候就要老套地說,當世界不得不慢下來的時候,消磨時光的最佳休閒娛樂,當然莫屬挑一部電影,選一本好書,重新尋找自己與外界的平衡。因此,不免俗要來推薦近期的入手書單,這次不但有五月選書《聊天記錄》,有自己的書《光影華爾滋》,同時還在美麗的華山 青鳥 Bleu&Book 策劃了神秘特陳與延伸選書,之後再來詳細介紹,也歡迎大家假日可以隨意前往參觀。
⠀⠀⠀⠀⠀
⠀⠀⠀⠀⠀
那我們首先來看,已單獨介紹過的每月一書莎莉魯尼《#聊天記錄》,我們還有一場相關講座「《聊天紀錄》新書分享會 ── 當我們聊天時我們在聊什麼」(https://fb.me/e/1mtGnWCvm),歡迎事先報名,若疫情有任何影響也會另行通知。講述 21 歲的女大學生法蘭希絲,熱愛詩和寫作。某次,她和前女友玻碧,因為一場詩歌朗誦會,意外結識藝文圈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和她的演員丈夫尼克,一對年輕人自此踏進一個有豪宅、派對和度假別墅的布爾喬亞世界,她們深受新朋友吸引,雙方妙語如珠,無話不談。在他們聊天的過程,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逐漸開展。向來膽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法蘭希絲,與尼克愈走愈近,這樣的親密關係迫使她面對自己前所未有的脆弱。小說處理現代人隨時可能面臨的情感難題 —— 渴望一段親密關係,卻又擺脫不掉焦慮感。莎莉魯尼是心理描寫的高手,探討人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又藉此來定義自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開端。有真心朋友,又煩又享受。這部刻劃愛與友誼的精彩小說,語言清澈直白,無疑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一方面對性愛和創作充滿自信,敏感且好強的內心卻又受困於肉眼看不到的柵欄。《聊天紀錄》對人的觀察更為聰慧,魯尼筆下能言善辯的人物或許沒能表達脆弱的自我,她卻用獨有的聲音替他們發聲。
⠀⠀⠀⠀⠀
其次,還是稍微提一下介紹過非常多遍的《#光影華爾滋》,這裡就不用太多篇幅贅述。關於三十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這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接下來是考慮五月選書時也斟酌過的兩本小說,一本為繼帕慕克之後土耳其最受全球注目的當代作家艾莉芙夏法克《#倒數10分又38秒》。出生在凡城的萊拉天真無邪,不明白為什麼阿姨說她才是自己的母親;不明白為什麼家裡不許有任何西方世界的東西;不明白叔叔一再爬上自己的床,父親卻要她假裝沒這件事。終於有一天,她逃離那個家,投奔所有對現實不滿的人都會來到的、充滿夢想的城市:伊斯坦堡。但伊斯坦堡卻沒有善待她。為變性飽受折磨仍意志堅定的娜蘭、靦腆內向卻為萊拉打開一扇窗的席南、被賣到伊斯坦堡當妓女的黑人潔米拉、會咖啡占卜的侏儒甄娜、因家暴而出逃的修美拉,這五個朋友和萊拉一樣,是繁華伊斯坦堡裡的邊緣人,在世人唾棄的眼神中成為彼此可靠的肩膀,攜手為萊拉奮力搏鬥。這是一部極其動人、令人著迷的作品,以獨特的結構、非凡的人設、暢快的節奏,精準捕捉現代土耳其的多樣性。作者曾說伊斯坦堡是一座流動的城市,她不緬懷過去,而是與這城市的此刻一同呼吸。
⠀⠀⠀⠀⠀
另一本為幾日前推薦的 Kiley Reid 一鳴驚人文壇處女作《#什麼荒謬年代》,本著「人之常情」與「人人立意良善」的各種角度鋪陳,以年輕黑人女子艾美拉為核心,尚未覓得人生方向的她,現階段先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白人家庭錢伯連夫妻擔任保母。而這個故事的導火線發生在一日深夜,由於錢伯連家中有些臨時狀況,太太不得以臨時於保母下班後,請她回來將孩子暫時帶至附近超市。一名衣著火辣的黑人與一名白人小女孩在超市高調熱舞,引發不少關注,路人指指點點,警衛趨前介入,情勢一度陷入緊繃。直到錢伯連先生聽聞消息趕至現場,才讓此場擦槍走火的紛爭落幕,而艾美拉也結識了一旁拿起手機全程錄影的年輕白人男性凱利。面對這一場風暴,艾美拉只希望能息事寧人,錢伯連太太畏懼落人口舌成為種族歧視的幫兇,主動表示善意並積極展現自己的關愛,而目擊一切的凱利則在追求艾美拉之餘,也小心翼翼地處理膚色造就出的鴻溝。深怕一不小心,自己就成為網路公審以及輿論撻伐的對象。此書便以此三位人物為核心,Kiley Reid 以小說家最擅長的方式,舉重若輕戳破政治正確所粉飾的曖昧性,透過略帶諷刺意味的通俗情節發展,巧妙翻轉各種隔閡與權力關係隱隱作祟下,是如何從根本滲透且處處影響現代人的感情、交友、成長、親子與家庭日常生活。
⠀⠀⠀⠀⠀
再者,也相當想拜讀 Zadie Smith 的《#搖擺時代》,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還有這本 1939 年的經典《#鹿苑長春》,這是一本關於成長之痛,也是關於父子之愛的不朽名著。小男孩裘弟和他的爸媽,還有兩隻獵犬,住在原始灌木叢林中的小木屋。離他們最近的鄰居,住在六公里外。潘尼自己從小營養不良加勞動過度,成年後長得瘦弱矮小。他為了補償自己不曾有過的童年,幾近寵溺地守護著兒子裘弟。故事描述了男孩蛻變成大人的關鍵一年。作者以她深愛的十九世紀末美國南方原始灌木林為最美麗的背景,將男孩的蛻變,與大自然天地不仁的運行法則,細膩地交織成這個動人的故事。當小鹿在男孩槍口下斷氣,飢餓、死亡、人性的殘酷等現實蜂擁而至。男孩和父親都在心碎中認清了成長的本質。
⠀⠀⠀⠀⠀
備受矚目的還有《#榆樹下的骷髏》,愛爾蘭犯罪小說女王、《神秘森林》作者塔娜法蘭琪全新作品,故事敘述托比在愛爾蘭郊外的家族舊宅「常春藤屋」度過大半童年,有年紀相仿的堂哥里昂和堂妹蘇珊娜相伴,探險、嬉戲、談天的時光無憂無慮,在那裡,他總是相信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不管遇到任何麻煩都能化險為夷。但是,離鄉已久、邁向而立之年的托比,再度回到常春藤屋時,卻已不再受到幸運的眷顧,托比和蘇珊娜與里昂重新聚首,準備陪伴當年悉心照顧堂兄妹三人的慈祥伯伯雨果最後一程,同時期待在親情的溫暖中休養生息、重新出發。不料,蘇珊娜帶來的兩個孩子在老屋庭院玩耍時,竟從一棵榆樹的樹洞裡挖出一個骷髏頭。警方前來調查、挖遍房屋周邊找出完整屍骨,發現這具屍體是堂兄妹三人的高中同學多明尼克,距今約十年前死於勒殺。同學間的霸凌傳聞、失竊的庭院鑰匙、匿名的惡作劇信件等,在警方窮追不捨的質問下,十年前托比待在常春藤屋最後一個暑假的諸多插曲,都成了凶殺案的隱約線索。但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地點、經歷同樣一連串事件的血親,也無法看穿深埋於彼此內心的記憶與祕密;托比過去引以為豪、深深感恩的「幸運」,或許不是機緣巧合的天意,而是一道讓他難以辨清周遭人、事、物真實面貌的障眼法。
⠀⠀⠀⠀⠀
另一本翻譯作品《#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家與愛的旅程》是回憶錄,也是一個觸動靈魂,論及悲傷探索、飲食書寫與跨文化的愛情故事。作者滕碧洛克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來自西西里的廚師薩羅一見鍾情,但西西里家庭的傳統並不接受一位非裔美國女人成為媳婦,即使是女演員也不例外。薩羅與家人關係決裂,毅然決然搬到洛杉磯與洛克結婚。他們擁有各自的事業、深厚的友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並領養了女兒佐拉。終於,他們與薩羅的家人和好,薩羅卻面臨了消耗夢想與生命的癌症。丈夫過世之後,洛克帶著女兒回到西西里島的奶奶家度過三個夏天,在奶奶的餐桌上找到慰藉與滋養,在純樸的鄉村找到不變的傳統與智慧,在旅程中體會對死去丈夫的憤怒、不捨、思念及無法抹滅的愛情。在西西里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而洛克的故事兩者兼具。
⠀⠀⠀⠀⠀
此批書單中唯二兩本日本作品,先來看芥川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紀錄保持人綿矢莉莎《#掌心裡的京都》,以家鄉京都為舞台背景,因為離開過、思念過、眷戀過,更知道所謂的京都人一切習性怪癖,所謂的京都獨樹一格的地域風情。自從母親宣布從主婦身分退休,奧澤家三姊妹開始輪值做晚餐。有時精心燉煮牛肉燴飯,有時隨興做路邊攤口味炒麵,有時各自吃便利商店買來的微波晚餐。三個女孩熱鬧共享同一張餐桌,咀嚼的卻是三種不同的生活滋味。所謂的「京都人」,一旦動了離開的念頭,內心都隱約知道,終有一天,還是會被這個群山捧在掌心般的奇妙城市召喚回來。無論是二十歲的青澀徬徨,或是三十歲的故作勇敢,春天的鴨川波光、夏日的祇園祭、秋色裡的紅葉、冬季積雪的渡月橋,四季流轉之中,古都的一景一物都靜靜擁抱著三姊妹。以及上個月被推薦的《#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 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岸政彦是一位專長生活史的社會學家,也是一名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家。他以社會學之眼看書、看電影、閱讀人生百態,並以文學之心,寫下那些散落於日常的「無意義」,寫下那樣的片斷所集結而成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與某個誰所產生的某種連結。
⠀⠀⠀⠀⠀
這次有大半都是華文作品,特別想先拜讀的有徐振輔的《#馴羊記》,徐振輔以兩條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輔以藏戲《文成公主》故事,將西藏七世紀、二十世紀和當代的重要歷史場景摺疊在一起,讓所有的事件突破時間的限制、羅列眼前,赫然看清一般人認為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其實從未平靜。歷經漢代的文化移植,文革席捲,造林停牧,藏人不只命如蜉蝣,原初天性與生活也早已歷劫數次,隨波逐流。從當代旅者的視角看見藏地的生物萬象,彷如西藏博物誌,岩羊、鼠兔、雪豹、禿鷲等繫起草原生態的自然平衡,同時也從環境史地理學角度寫羊群流行病現象,拉出礦業汙染、草原鼠災、農牧衝突等環境議題,反映西藏正面臨的情感認同與經濟發展衝突。整部小說語境優美,哲思與隱喻精妙,融合生態、地理、戲劇、建築、遊記等多種元素,將西藏的人文風景、牧民文化、藏人天性描摹得細緻入微,除了展現出作者深厚學養與田調豐富經驗,更處處可見對土地與人文的深情關照。在悼亡的哀惋中,《馴羊記》讓人們看見歷史如何在這片憂傷的高原上重複搬演,以及人民所面對的困境。
⠀⠀⠀⠀⠀
其次為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是台灣文壇首部以 1945 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是台灣少見的空難加上山難,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海拔 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當然還有期待已久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2024 年 5 月 20 日,臺灣新任總統宣誓就職,正式開啟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的新紀元。慶典般的氣氛才稍稍褪去,跨入二十一日午夜時分,由於不知名的原因,臺灣與古巴兩座島嶼的住民發生了大交換: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在鄰近美國的古巴島上醒來,眼前是陌生的加勒比海。一千一百萬古巴人則來到臺灣島,隔著海峽與中國相望。兩國人民互換到相隔一萬四千五百多公里的陌生島嶼,劇烈擾動國際地緣政治的秩序,也瞬間改變兩個島國的命運。在時空的層疊開展下,小說多線並置,以訪談、書評、讀書會紀錄、重層虛構等形式複調演繹,消融既定疆界。小說時而從近未來迂迴邁向新世界,時而從新大陸通往繁複存在的可能歷史,也一再叩問當下:臺灣意味著什麼?
⠀⠀⠀⠀⠀
再者是《黑日》作者韓麗珠的《#半蝕》,2020 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 —— 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還有中國作家余華睽違八年的長篇小說《#文城》,全書共二個部分,上部述說林祥福離鄉背井去尋找一座有名無實之城,他來到一個名叫溪鎮的地方,在那裡他歷經了時代的亂世、匪猖狂綁票、軍閥襲擾、槍彈流於民間。下部倒敘林祥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紀小美一生的經歷,她在命運潮浪裡的選擇、在時代紛雜裡的幸與不幸,動人肺腑。此書探索人生、命運、時代,余華以底層視角,關注一般人「活著」的壯美故事,從不同角度講述林祥福、紀小美,以及出現在兩人生命中相濡以沫的人們,他們的愛恨悲歡、顛沛流離,繼而引爆的時代之殤,作者用時而細膩、時而鋒利的筆觸,有時更流露獨特的黑色幽默,勾勒出一部荒誕悲愴的命運史詩。
⠀⠀⠀⠀⠀
當然還有華文詩作《#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收錄 1991 到 2021 的作品中精選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
壓軸兩本是電影相關,一為《#溫德斯談藝術: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備受推崇的導演文溫德斯談論不同領域藝術家,在這些文章中他表達了對於影響、塑造和啟發了他關於創作概念的藝術家們的觀察和反思。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溫德斯,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嘗試透過書寫來尋找,他通過試圖理解藝術家們的個人觀點來找到這巨大問題的答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以文字來釐清思緒,並透過書寫來發掘這些藝術家眼中的視野。他的文字體現了詩意,而這也是他電影與攝影作品的一大特徵。
⠀⠀⠀⠀⠀
最後為已經介紹過的《#羊男的迷宮》延伸小說,奧菲麗亞覺得她的心像是一個空蕩蕩的盒子,裡面只剩下傷痛引發的回聲。最疼愛她的父親死了,母親再婚,而對象正是那個像「狼」一樣的男人。他把嗜血當成本領,把暴戾當作魄力,奧菲麗亞痛恨他,連帶也痛恨狼的孩子 ── 母親肚子裡那個即將出生的「弟弟」。大多時候,奧菲麗亞會逃到童話故事裡,故事往往比大人假裝的世界更真實,而且只有書本會談論大人不希望小孩問的問題:生與死,善與惡,還有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事。大概因為如此,那一晚當精靈造訪時,奧菲麗亞沒有任何猶豫,就跟著她走入黑夜,走進迷宮,走到「那個東西」的身邊。他有五分像人,五分像羊,藍色的眼睛像偷來的天空碎片,皮膚則像乾裂的樹皮。他是山,是森林,是大地,而有人叫他「羊男」。羊男告訴奧菲麗亞,是月亮生下了她,她是一名公主,而地下王國才是她真正的家。羊男奉國王之命,要為奧菲麗亞開啟回家的大門。然而在那之前,她必須完成三項任務,唯有誠信、勇敢與無邪之人,才能通過試煉。地上的世界讓人心碎,地下的世界傳來聲聲召喚。奧菲麗亞又怎麼會知道,邪惡很少立即現出真面目,起初往往只是一句耳語、一個眼神、一次背叛。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李開復 Kai-Fu Lee
2020年1月7日
熱度指數:303
按讚數:289
留言數:7

創新工場AI工程院王詠剛院長的第三篇AI教育遊戲。家長快收藏!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半輕人(ban-qing-ren),推薦關注。
…………………………………………………………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

之前寫過兩篇《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很久沒更新,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不陪非非玩遊戲了,主要是其他事情太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把思路和文字整理好。

頭兩篇文章基本是從遊戲出發,首先要好玩,然後才是讓孩子從中悟到一些可以積累下來的東西。兩篇文章的連結: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一)》
https://mp.weixin.qq.com/s/xWjmiWKRa4OOpJ1EFZrJdA

《AI時代,陪孩子玩什麼遊戲?(二)》
https://mp.weixin.qq.com/s/mt_meqxB4DjOWj2msSIO5Q

▍費曼的“末世”假設

第三篇打算從一個假設開始講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說,“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可以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辭彙來傳達最多的資訊呢?”費曼這個假設很科幻,可以和阿西莫夫關於《銀河百科全書》的假想類比。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切換到兒童教育領域,其實也有一個類似的假設值得思考:如果因為某種極端情況——比如我必須隱姓埋名去研發秘密武器對抗外星人——我即將和孩子長期分別,只能給孩子留下一句話。怎樣才能用一句話,把家長想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受益的經驗或知識講清楚呢?不知大家心裏想到的是哪句話?我自己呢,最想跟我們家非非說的一句話是: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什麼千秋萬代,也罕有什麼絕對真理;人,最好學會自己判斷。

坦白講,這句話小孩子很難聽懂。

這世界上,有三件事最適合懶人:絕對的價值觀,武斷的思維,從眾的態度。

我們年輕時,不也喜歡用非黑即白的方法去看待整個世界嗎?看個電影,我當年非要問大人,這電影裏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中學時朦朧看見愛情,總覺得幸福的愛情就如天堂一樣全無瑕疵;稍有些歷史觀念時,一會兒覺得英雄與惡魔才是歷史的主角,一會兒又覺得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說法無比正確;初入職場做碼農時,還習慣性地用黑白二元論評價某種編程語言是絕對好的,某種操作系統是絕對壞的……

孩子容易被“懶人三件事”裹挾著走,我們就有義務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世界並不是那麼簡單。陪孩子玩遊戲,跟孩子聊天,或者回答孩子提問時,就是我們潛移默化讓孩子體驗一些類似思維方式的機會。就算以後孩子仍缺少辨識力和判斷力,他們至少會知道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我當年在北大聽過些文史課程。有位文科老師經常用誇張的字體在黑板上寫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八個大字。他是想提醒我們,文字、音韻、訓詁乃至詩詞歌賦、天下文章,都會隨著時間、地域變化而改變。倘若連這個基本道理都不懂,非要把此時此地的東西,生搬到彼時彼地,肯定會栽跟頭。

非非喜歡各種帶有文化、歷史意味的東西。這就給了我很多機會,來提醒他幾千年裏隨處上演的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比如,有時候看見相聲或電視劇讓大宋東京汴梁的人說河南話,讓秦皇漢武說陝西話,我就會告訴非非,這東西當笑話聽聽可以,千萬不要認真。認真來說,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講話如果有錄音流傳,今天九成九的人是聽不懂的。

非非不信。我就拿他早已背熟的詩詞舉例子。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按照《漁歌子》的詞牌,“飛”、“肥”、“衣”、“歸”這幾個字押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起來,衣服的“衣”字顯然和其他幾個字不押韻。我跟非非講,人們說話的語音,每隔百十年,就會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張志和這首詞作於唐代,離現在一千多年,每個字的讀音幾乎都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巨大差異。古時押韻的一組字,到今天就不一定押韻了。

非非很好奇地問,那我們該怎麼知道古代人是怎麼說話的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就算是語言學家或古漢語專家,也未必能用兩三句話講清楚。但如果只是想給小孩子講明白其中的基本道理,倒也不需要搬出《漢語語音史》之類的大部頭。往前倒數一百年,清末民初人們說話的錄音甚至錄影還能找到一些。比如B站可以找到《清朝人的普通話是什麼味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0107,視頻裏其實都是民國時的錄音錄影片段)。把這種視頻、音頻放給小朋友聽,效果立竿見影。小朋友很直觀就可以明白,短短一百年,口語語音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更別說上千年的變遷了。

再上溯到唐宋乃至秦漢,那時錄音錄影技術還沒發明,當然沒法直接知道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我們仍有辦法“猜測”當時每個字的讀音。這裏沒必要講聲韻學的知識。為了跟非非講解語言學家是怎麼猜測古代讀音的,我舉了數獨(Sudoku)遊戲的例子。難度低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少,比較容易根據規則和周邊數字猜出答案。難度大的數獨遊戲,留白的格子很多,猜起來要複雜一些。

猜測漢語古音也類似。我們有一套從漢語發展中總結出來的規則,也有很多有用的提示資訊,比如古詩詞裏互為押韻的韻腳,古代韻書對漢字讀音的分門別類。提示資訊越多,我們的猜測就越有可能接近真相。提示資訊越少,我們的猜測就越像是一廂情願的假想——但每種假想仍需符合規則,至少要能自圓其說。

猜唐宋音相對容易些,因為提示資訊很多。要猜先秦兩漢音就難不少,因為資料太少。上面提到“衣”和“飛”押韻,這情況不僅在唐朝如此,在先秦的《詩經》中也是如此。《詩經·柏舟》中有這樣的句子: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王力《詩經韻讀》對《柏舟》三個韻腳的注音分別是:微(miuəi)、衣(iəi)、飛(piuəi),微部。這樣的注音未必就能反映先秦語音的真實情況,但已經是語言學家對古代漢語的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擬音”了。網上有不少有趣的錄音,是現代人根據語言學家的擬音體系來模仿古人說話、吟詩的記錄。作為娛樂目的,這些錄音可以放給小朋友聽聽,讓小朋友直觀地感受下語音隨時間而產生的巨大變化。但千萬不要告訴小朋友那就是真正的古音,因為無論是擬音體系還是播音者對擬音的理解,都未必完全準確。

說到押韻,人們天生就對押韻的句子有感覺,小孩子也不例外。非非小時候就會偶爾說出些押韻的句子,比如“我要吃飯/吃個雞蛋”,然後下意識重複並咯咯大笑。到一年級開始學拼音時,我就有意跟他講些押韻、對仗的小知識。我們倆經常口頭做些末字必須押韻的“打油詩聯句”遊戲,或者完全不講究平仄和工整的“對對聯”遊戲。這些小知識和小遊戲對培養孩子的漢語語感和基本語言素質肯定是有幫助的,也正好能和他們旺盛的創作欲關聯起來。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傳播、創作打油詩,也喜歡用童謠編派人、捉弄人。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唱“某某某的頭,像皮球,一踢踢到百貨樓。”沒想到非非他們學校裏,也唱類似的童謠,而且具體唱詞和我們小時候還有不少區別。和同年齡孩子一樣,非非特喜歡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謠諺。他還經常和同學比著用自己的話修改這些惡作劇式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我覺得,只要不是惡意中傷或言辭猥褻,小朋友們玩這些語言遊戲,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本來就是童年時光的重要部分。

有一天,非非回家唱道,“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機關槍,嚇得尿褲襠。”我就問非非,這打油詩是誰想出來的。非非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在他們班小朋友之間傳唱的。我上網搜搜,果然又查出這童謠的許多類似版本: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夢見屎殼郎,嚇得尿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正香。忽然瓢潑雨,急呼兒他娘。起來幹什麼?出門收衣裳。
┃ 床前明月光,李白想喝湯,喝了一碗湯,尿了一褲襠。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三更半夜鬼敲門,嚇死路邊過路人。
┃ ……

“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這樣的童謠,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流傳、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版本,反映的不也是語言文字“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變化規律嗎?

▍凡爾納愛好者

非非愛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當然,目前更多是用“聽書”的方式。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裏,非非在某電臺APP的有聲小說欄目裏,先後聽完了《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從地球到月球》等五六部小說。這些小說裏,他最喜歡的是那幾位有博物學家特質的人物,比如《海底兩萬裏》裏精通分類理論的孔塞伊(Conseil)。

因為喜歡孔塞伊,非非也特別願意主動去閱讀、記憶動植物分類知識。家裏幾本兒童動物百科、海洋百科都快被他翻爛了。這種特別喜歡深鑽某個領域的現象,在小朋友身上其實還挺常見的,只不過不同小朋友喜歡鑽研的方向不同罷了。非非深鑽動植物分類知識的結果就是,他現在能隨口說出很多我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古生物或當代動植物名字,還大致知道這些生物在分類體系的位置。

我有時擔心,非非會不會被這些繁冗的分類學知識束縛了頭腦。其實,分類學體系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動植物分類會隨著人們對生物形態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更新。特別是進入了基因科學時代後,人們對傳統動植物分類理論又有了非常多全新的認識。另外,針對不同的科研目的,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維度對動植物分門別類。可是,我們該如何讓小朋友初步瞭解這些發展的和動態的思維方式呢?

我和非非玩一種叫“卡片分類”的小遊戲。這遊戲並不強調分類的系統性和專業性,而是強調有沒有新穎好玩,又符合一定邏輯的分類角度。

比方說,因為非非喜歡動物,我就讓他隨口說出一些動物名字。有一次,他說出了七種動物的名字:大象、座頭鯨、水蚺、烏賊、蟑螂、章魚、鸚鵡螺。這裏面有些動物名字還挺有趣的,比如“水蚺”,我就不太熟悉。非非積極地給我講解“水蚺”的正確讀音是什麼,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再比如“蟑螂”確實是非非當時喜歡的動物,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就是一只小蟑螂——小孩子的心思真是搞不懂。不過沒關係,反正都是非非喜歡的動物就行。我把這些動物名字分別寫在彩色便簽紙上,然後讓非非做一個簡單的工作: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兩類或多類,並告訴我為什麼這樣分。

不出所料,非非的第一種分類方法就是他熟知的傳統動物分類法。他飛快地把座頭鯨、大象和水蚺分成一類,因為這三個動物是脊椎動物,而其他四個動物,烏賊、章魚、鸚鵡螺和蟑螂,都是無脊椎動物。非常正確。非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告訴我每個動物的細分類別。

我當然不滿足於這樣簡單的答案。我問非非,這些動物一定要從分類學的大類上才能區分成兩類或多類嗎?有沒有其他的角度可以把它們分開?非非的思維一時還陷在動物分類學的束縛裏,他左思右想,取巧似地想到了一種方法:蟑螂是昆蟲,單獨作為一類;其他的動物都不是昆蟲,合為另一類。

這真是抄近道的解題法。非非當然還可以把這七種動物分成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和非軟體動物,等等。但這些方法,不還是圍繞著動物分類學的類目來展開的嗎?

“你能想像出來的,又奇特、又合理的分類角度有哪些?” 我問非非,“舉個例子,我和你都是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但還是有很多特徵可以將我們倆區分開來,比如我們倆身高不同。”

聽到這裏,非非開始有了新的思路。稍動腦筋,他就給出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分類方法:這七個動物的名字裏,有三個名字的漢字包含蟲字旁,而另外四個不包含蟲字旁。

這真是一種有趣的、開腦洞的分類法。我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用這樣的方法,非非一下子找到了好多他以前沒想過的分類角度,比如按照動物的生活空間,把七種動物分成海洋動物和非海洋動物,按照動物的身長和體重,把它們分成大型動物、中型動物、小型動物,按照動物最早出現的時間,把動物分入不同的地質年代,等等。

分完了動物,我又鼓勵非非說出幾本圖書的名字,然後對圖書做分類。他列出了六本書:《海底兩萬裏》《西遊記》《史記》《論語》《資治通鑒》《毛主席語錄》——我也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列出這六本,只是如實記錄我們的遊戲過程。

對於這六本書,非非首先想到的是將六本書分成三類,語錄體裁的書有兩本,歷史書有兩本,小說有兩本。這個分類方法中規中矩,沒太多新意。

我鼓勵非非探索新的分類方法時,非非又做了一次出乎我意料的選擇。他十分肯定地說,《西遊記》和《海底兩萬裏》這兩本小說,是虛構的故事,而其他四本書,講的都是真實世界裏的事情。七八歲的小朋友能有這樣的認知,還挺讓我驚訝的。當然,我不是特別肯定,非非是不是從學校裏知道了“虛構類圖書”的說法。但我還是主動跟非非講,在很多實體或網上書店裏,流行圖書就是按照“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來劃分的。自己的分類法居然與很多書店的通行做法類似,這讓非非很得意。

接下來,非非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界限:《論語》《史記》《資治通鑒》是元朝以前撰寫的,而其他三本書是元朝以後撰寫的。我不太知道非非是怎麼想到元朝這個分界點的。如果要找一個時間點,正好把六本書分成三本一類,那至少得知道《資治通鑒》是宋朝作品,《西遊記》是明朝作品。我不是很確定,非非是不是碰巧說對了分界的朝代。

非非提出的下一個分類方法是按作者的國籍來分,中國作者一類,外國作者一類。這個思路相對普通些。

非非給出的一種開腦洞的分類方法仍然是從書名漢字出發的,就是按照書名漢字的個數,將六本書分成四類。這分類法雖然沒啥用,但足以讓小朋友感受到發現新視角的成就感。

趁著玩遊戲,我也給非非多少講了講圖書分類的歷史沿革,比如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後來的四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等等。不同地方、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圖書分類——其實是對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進行分類——的認識也大為不同。這也是一種“時移世易”。

以後,等非非再大一些,這種分類小遊戲還可以延展到更高級的階段。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知識體系建立完整、高效的分類體系並不容易,其間存在著很多必須處理的歧義問題、多義項問題、多重歸屬問題等等。更高級的知識體系梳理和建構方法,自然也存在著先天的多樣性,必須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權衡、選擇。

▍用選擇與權衡來應對變化

小朋友看問題容易絕對化。有時候家長跟孩子交流,也習慣性地帶入童年思維,用絕對化的方式講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說“上學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但真遇到了老師教學中不准確的地方,該怎麼跟孩子解釋呢?再比如,我們經常簡單地告訴孩子“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會下雪”,但若真在生活中遇到零度以上下雪,或零度以下降雨的事情,又該怎麼跟孩子說明呢?生活中為了方便,說些抄近路、省去限制條件的話,當然無可厚非。但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大多事情是有條件的。一個條件的細微變化,就有可能引起事物本身的劇烈變化。絕對的、無條件的事情是極少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朋友也較少理解什麼是事物或條件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比如非非三歲多時,有一次在臨睡前提出,他既想睡到自然醒,又想第二天起來看日出。可如果不叫他,他是無論如何也沒法在日出前起床的。我們建議他二選一,或者看了日出再接著睡,或者放棄看日出,他就覺得我們是在欺負他,大哭大鬧起來,甚至吼著要“讓太陽晚出來一會兒”。看日出和自然醒不能兩全,這種事物相互影響,需要權衡利弊做抉擇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們需要的是習慣它們而不是厭惡它們。

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小問題,主動讓非非做一點選擇或權衡。比如,假設非非要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銷售自己用彩色瓦楞紙折的小玩偶,玩偶的定價越高,預期的銷量就越少,玩偶的定價越低,預期的銷量就越多。那麼,非非該為自己的玩偶定什麼樣的價錢,才能取得最大的銷售收入呢?這問題和我們在第一篇中講過的極值問題,擁有類似的數學核心。比如,我們可以人為設定,玩偶的銷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是:

銷量 = 10 - 價格

於是有:

銷售額 = 價格 x (10 - 價格)

這就還原成了周長為10的矩形,其面積在什麼情況下最大的極值問題。當然,其他類似的數學模型也可以建立銷售額和價格的關係。但具體採用什麼數學模型或什麼函數不重要,非非只要在數值計算的層面上,能用1到10這樣的簡單整數代入計算,然後觀察結果的變化規律就行了。數值計算很容易發現,在1到10的價格區間裏,既不是價格越低銷售額就越高,也不是價格越高銷售額就越高。非非必須從觀察數據出發,選擇出一個合適的價格,以獲得最大的銷售額。

還有一個更直觀也更有趣的場景是攝影。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拿手機拍照。而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參數、做各種權衡與折中,以得到最佳效果的過程。有空的時候多陪孩子玩玩攝影,既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條件對拍攝結果的影響,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創作過程裏的選擇和權衡。

比如在iPhone手機的缺省相機程式裏,就算不去精確控制拍攝參數,我們也必須針對拍攝對象,選擇是拍“照片”“人像”還是其他模式。這選擇很簡單,其中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體驗。比方說,小朋友嘗試幾次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用“人像”模式拍照,iPhone或其他主流手機都會對目標周圍的背景進行虛化,以突出人物主體。這其實是用演算法模擬了專業相機在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但是,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只有光圈(或用人像模式模擬大光圈)這唯一的因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指導小朋友用普通的“照片”模式做一個小實驗:把手機移動到距離要拍攝的主體特別近的地方,用手指觸碰取景螢幕上的目標主體以保證對焦正確,然後拍下來的照片,就會呈現類似大光圈時的淺景深效果。

從這樣的小實驗裏,小朋友完全可以總結出,影響照片景深的不止有一個因素。相機鏡頭距離前景目標的距離,也可以用來控制照片的景深。

拍照過程中,有很多可以設置的參數,他們交叉影響著諸如景深、曝光度、噪點數量、清晰程度等各種結果。這些參數,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摸索。這種遊戲的目的並不是教小朋友學習專業攝影,而是讓小朋友從玩照相中體驗到條件與結果之間動態、複雜的因果關係。

在iPhone缺省相機程式裏,點擊取景畫面,然後用手指移動黃色方框旁邊的小太陽圖示,可以直接改變照片的曝光程度,有意得到過曝或欠曝的圖片,或者在手機的自動測光給出的結果過亮或過暗時手動修正。如果用手指按住“照片”“人像”這一行的模式設置按鈕,往上輕輕一劃,還可以拉出更多可以控制閃光燈、夜景模式、實況模式、畫幅、濾鏡的按鈕來。

我經常鼓勵非非在手機相機程式裏隨便嘗試,讓他自己體驗對照片結果的不同控制手段,然後再鼓勵他用手機相機做各種自由發揮式的“創作”。這種創作更像是遊戲,不追求結果是否好看,只是讓小朋友盡情體驗變化的樂趣。

對大一點的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向他們介紹專業相機曝光所依賴的“光圈”“快門”“ISO”這三個神奇的參數,那會是一個更有意思的體驗選擇與權衡的遊戲。簡單說,影響相機曝光的“光圈”“快門”“ISO”三個參數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互相依賴的“神奇三角”:

為了曝光準確,光圈調大一些,快門速度就要調快一點,或者把ISO調小一些;假如快門速度調慢些,光圈就要相應小一些,或者把ISO調小些……為了完成正確曝光,三個參數的取值可以有許多種組合方式。究竟選取哪個組合方式,這取決於我們想把照片拍成什麼樣:是景深小一點,還是景深大一點?是想把運動瞬間凝固起來,還是讓運動物體拖出一個模糊的影子?是讓照片更細膩,還是讓照片的顆粒感更強?

佳能有個網頁版的小遊戲,不需要專業相機,就可以體驗光圈、快門、ISO三者間的關係,直觀地感受三個參數對成像的影響。推薦喜歡攝影的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小遊戲的網址是:http://canonoutsideofauto.ca/play/

▍什麼是“聰明”

非非上一年級時,有一天跟我們說:“我發現我們班上女生都比較聰明。”

我問他:“為什麼呀?”

非非說:“因為女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快,考試時好多題目都能答對。”

非非是個資質普通的小朋友,和很多小朋友一樣貪玩,沒耐心,還特別排斥自己不喜歡的事。我們很少跟他討論同齡小朋友間誰更聰明的話題。非非既然這麼問,也許他做過一些認真的思考。

我引導他說:“確實,回答問題快、考試答題好的人是挺聰明的。可聰明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小朋友會在不同事情上表現得很聰明。有的小朋友畫畫很好,有的小朋友愛打籃球,有的小朋友擅長交朋友……這些都是聰明的小朋友。”

非非說:“我特別喜歡歷史,可以給老師、同學講很多歷史小故事。我也喜歡科學小實驗,每次科學課上我都積極發言。我是不是也很聰明呀?”

“當然啦!”我誇獎他說。

我當然希望非非越來越聰明。但孩子是否真有天賦,在哪個方面有天賦,這是不能強求的。不加分辨地一味灌輸知識技能、揠苗助長肯定不行。我之所以經常花時間跟他玩遊戲,陪他一起聊科學和歷史方面的小故事,主要是想依著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遊戲和交流中積累自己的思維方法,用正確的視角去觀察變化的世界。

人的一生有太多事情需要經歷,有太多變化需要適應。家長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教孩子某種具體技能上,還不如多讓孩子開開眼界,看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這個世界的千變萬化。惟其如此,孩子未來在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才會更從容、更積極、更自信也更聰明。

詹祐任 - 雲河創辦人??
詹祐任 - 雲河創辦人??
2021年7月9日
熱度指數:2112
說讚數:2092
留言數:20

❤️❤️好文分享❤️❤️
⚠️楊冪離婚警示所有女人:有錢的女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現在你可能會覺得:善良沒用,你得漂亮
但到了以後你會覺得:漂亮沒用,你得有錢
.
婚姻也不是保障,不是懶惰的避風港
嫁的再好,婚姻也會隨著時間平淡如水
唯有幹得好、獨立、不依附於任何人
你身上的魅力才不會消退,甚至與日俱增
.
楊冪離婚很轟動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拍手叫好
認為她的選擇無比正確
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傳統意義上,一個離婚的女人
不是註定要收穫大家的同情嗎?
.
為什麼楊冪離婚,你們就不去同情她
難道是因為她長的美嗎?
當然不是!!!
.
現在這社會,你美沒用,你得有錢。
沒有人有資格去同情,一個有錢的女人
作為同樣離婚的女人,情感作家咪蒙說過,
“有錢有事業的女人不叫離婚,叫恢復單身。”
.
我有個朋友,非常美
一心想嫁給有錢人
最後也如願嫁給有錢人
結婚之後,她便不再工作
過著人人羡慕的闊太太的生活
有一次,一個朋友急需用錢便向她借
沒想到她為難的說,她手裡真的沒有錢
除非等到下個月
因為老公每月會給她固定的家用
她說如果她想給自己的媽媽買東西,
也只能偷偷賺錢,否則老公就會不高興。
.
這讓我想到楊冪在沒離婚之前
參加金星秀這個節目
金星問她:“如果你想給父母買房子,你用和劉愷威商量嗎?”
楊冪雲淡風輕的答道:“不用商量,我買得起。”
錢這種東西,誰有都不如自己有。
.
很多女人熱衷於修理自己的容貌,
以為變成美人,就會得到財富
只是,美貌是消耗品,遵循的是到手即貶值的原則
⚠️靠美貌換錢是有時限的
.
美貌與男人的愛情一樣都無法長久
所以現在很多女人學聰明了
不再費盡心機的嫁入豪門
而是努力的讓自己成為豪門
與其用尊嚴與美貌置換利益
不如自己堂堂正正的去賺錢
這會讓自己更有尊嚴與底氣
.
有錢的女人可以很任性。
咪蒙對外界回應她離婚的原因時說,
“沒有出軌,沒有第三者。只是溝通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淡。”
.
你看,有錢的女人
哪怕婚姻在外界看起來很幸福
但是如果她在精神上得不到滿足,
愛情上得不到滋養,她就有勇氣離開對方
因為離開對方,生活品質也不會受任何影響
因為自身優秀,世界上還有無數優質男人可以讓她選擇
.
沒錢的女人,哪怕婚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她寧可與老公鬥智鬥勇,與小三各種撕逼,她也不肯離婚
因為婚姻是自己和孩子長期的飯票,
離婚將意味著生活品質的下降,
意味著有可能再也找不到
如現任老公一樣的男人
.
有錢的女人,她有勇氣說不
她有勇氣離開不適合的人
沒錢的女人,她不敢提出要求
也不敢表達不滿,因為她沒有離開的勇氣
你有實力,才敢任性
.
前幾天在網上看見一個問題,
一個女孩問,怎樣才能找到一流名校大學畢業的人當男友?
有一個最高贊的回答是,把自己變成一流名校大學的人
一個女孩是這樣回答的,
我的男友全部來自一流名校大學
還有一些來自清北我長的不漂亮
身材也不好,但我是北大的
.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如果你是服務員,你只能和廚師打交道
如果你是售票員,你只能和司機打交道
你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你能夠認識的人
.
你結識的人的高度,決定了你自己的高度
你想上華山論劍,你得先混個幫主
你想認識高富帥,你得把自己變成白富美
你想變成有錢人,你必須拼命成就最好的自己
.
楊冪當年拍《小時代》的時候,懷孕五個月,
卻仍舊穿著單薄的裙子踩著高跟鞋,在冬雨裡奔跑
在孩子剛滿月後,便滿負荷的工作
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
別在你最好的年紀裡,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被娛樂麻木了鬥志
一個女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不是減肥。不是變美。不是取悅男人。不是與小三鬥智鬥勇。
而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實力。
.
武則天為什麼在年老的時候
還有十八歲的帥哥陪伴左右
是因為她保養的好
還是因為她一直努力減肥
一年敷八百張面膜
經常往臉上打玻尿酸
因為人家笑傲江湖的,是實力
楊玉環年輕美貌,
可為什麼還要費勁心機的去取悅
曾經是她老公公的老頭子
因為她行走江湖的,只是美貌
很多時候,美貌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
男人是個善變的生物。
他既可以把你捧在手心
也可以隨手把你變成玻璃碴子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
完全系在男人身上
.
或許男人與愛情能夠帶給你最玄幻的幸福,
但是只有錢能夠給你帶來安全感
你付出全部愛意的男人
不一定啥時就會變心
但是你辛辛苦苦賺到的錢
永遠不會辜負你
這個年代,金錢比男人更忠貞
.
所以聰明的女人
不浪費過多的精力在男人身上
如果你把用在男人身上的精力,
用在賺錢上,得到的一定更多
.
當你有錢以後,最爽的不是可以買買買
而是你擁有了尊嚴與底氣,你有了選擇的權力
你既可以選擇慣著他,也可以選擇換了他
而不是不管他怎樣,你都只能默默承受
#雲河直播專業團隊 #好文分享 #分享 #女人 #獨立 #直播 #網紅 #推薦 #成長 #台中#賺錢 #工作 #勵志

スーパーフードアドバイザー ゆなゆあ
スーパーフードアドバイザー ゆなゆあ
2021年4月16日
熱度指數:1124
說讚數:1077
留言數:47

Wellness life 🌱

鮮やかなパープルで春気分ドヤ🌸
そして春はピカピカな旬野菜を沢山食べたくなるね🥦

野菜摂取は生野菜派?温野菜派?皆さんどっち派?
私は生野菜8割・温野菜2割🙋🏽‍♀️

◆生野菜のメリット
・水溶性のビタミンを効率良く摂取できる
・噛む事で満腹中枢が刺激

◇デメリット
・消化吸収に時間がかかる
・1度に沢山の量を食べられない
・食中毒のリスクがある

◆加熱した野菜のメリット
・柔らかくなるので消化吸収もしやすい
・かさが減るので一度に沢山食べれる
・菌や微生物を減らすことが出来る

◇デメリット
・熱に弱いビタミンが壊れる
・茹でると水溶性ビタミンミネラルが流出

生野菜を摂取する時は消化吸収しやすくする為に
細かく切ったり、スムージーにしたり🥛
加熱する場合は流出しやすい水溶性ビタミン、
ミネラルも余さず摂れるスープにしたりが鉄板🥣

生野菜を食べて身体が冷える原因は、
豊富に含まれるカリウムに利尿作用があり、
尿が出る事で若干体温が下がるという意味でもある

生野菜や果物をずーっと食べていると、
一時的に冷える事はあるけど、
直接「冷え性の原因になる」という訳ではない💭
(キンキンに冷えた水や野菜を摂取し過ぎるとそりゃ腸内は冷えるから摂りすぎは❌)

生野菜の摂取は体内酵素が満たされ、
新陳代謝も良くなり逆に慢性的な冷え性は改善される🥦

現に私は冷え性改善してる派です🙋🏽‍♀️

「食材の温度」もその日の体調や体質に合わせて調整する。といったシンプルな事も実はとても重要ですよね🥦


#スーパーフード #春コーデ #アンチエイジング #旬の食材
#冷え性 #野菜 #オーガニック #ナチュラルフード #ウェルネス #ウェルネスライフ #食事管理 #体質改善 #食事改善 #腸内環境改善 #デトックス #生野菜 #筋トレ #ゴルフ#スーパーフードアドバイザー

趙社工/如果燒餅裡包著詩
趙社工/如果燒餅裡包著詩
2021年6月1日
熱度指數:63
說讚數:63
留言數:0

三、凌虐
2020年 2 月初 體重87公斤:

兩個被稱為「護佐」的大漢子一邊抓著我一邊走路,帶我進入離急診室不遠的向日葵病院。
「ㄎㄧㄤ」一聲,大門關上,也意味著,自由被關上了。看著門外的偽家人在流淚,腦中滿是金馬獎頒獎畫面。想到他們等等回到家要開香檳慶祝了,我就痛苦得像快被針碰到的氣球。我眼神呆滯,假裝揮手和他們說再見,甚至開始大笑,想用情緒告訴他們,我也不是省油的燈,這群外星人想要統治我可是沒那麼容易!
結果,他們根本不理會我的虛張聲勢,就這麼離開了。

我乖乖換上了藍白條紋衣,雖然我想穿粉紅色的,代表一種反抗精神,但還是決定依照病房裡的性別規定,換好先睡,其他的明天再說,因為實在好睏啊!可以的!睡飽了才有力氣逃跑。
我被護佐引導到床位,倒頭就睡。

雖然不是第一次來,但這地方永遠是那麼陌生。
我在坐牢。
我在地獄。
到底是在坐牢還是在地獄,還是在地獄的監牢內呢我已經分辨不清楚了。

隔天一早,我確認自己逃不出去以後,戰戰兢兢地在走廊上遊蕩。護理師要我坐下吃早餐,早餐是萬年不變的粥,之前重度憂鬱症進來的時候每天早上都是吃這碗粥。雖然我餓得頭昏腦脹,前一晚也沒有進食,我還是理直氣壯地把粥拿去倒掉。

接著,我看見護理師和護佐們說說笑笑,覺得他們都在取笑我這個可悲的低等生物,而且句句都在對我冷嘲熱諷,例如一位護佐說:「我弟昨天超智障的!」,此時,我的大腦會自動化地把他說的「我弟」當作是在暗指我,反正任何話語都可以透過大腦的超級聯想解讀成別的意思,於是當時沒病識感的我終於忍不住了,打算衝上前去教訓那位護佐。
可是,當我衝到他面前作勢攻擊時,想起自己不輕易傷人的原則,而且,其實內心相當恐懼,發動攻擊只會造成自己更慘的後果,果然沒多久,在我還沒攻擊人之前,已經被兩位護佐制伏,他們把我綁在一個床上,拖進保護室(註: 隔離失控病人用),並施打一記像是鎮定劑的東西,沒多久我就昏倒了。

醒來以後,我發現這空間除了四面牆壁和一張床以外,什麼都沒有,想起了一句成語:家徒四壁。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無所有,我以前所擁有的資源都是假的,這才是我原本的家,過去的我都活在虛幻中,而且太貪心了,即使我沒吃過真正的山珍海味,但大魚大肉確實是品嘗不少。我這個人這輩子最怕的東西就是長條狀的蟲,我開始覺得自己過去吃下的一切食物都是蟲。想到這裡時,我的背後和臉上已經爬滿了蟲,他們一隻隻蠕動,身體開始發癢,而我不敢去觸碰他們。接著我一直站起來後往後倒,看會不會撞破腦漿,死個痛快,因為在這爆炸的恐懼感底下維持著意識清醒,但理智不清,實在太痛苦了。
然而,我怎麼撞都沒撞死,只是頭有點痛而已。

被困在這個兩、三坪大的空間不知道多久,我終於被帶離這間保護室。
很奇怪的是,身體爬滿的蟲莫名就消失了,但最奇怪的是:我並沒有覺得很奇怪,我根本沒有心力管這件事,只想著自己到底如何生存下去。

一天的生活照裡說就是照著病院的團體活動執行,有電影、書法、繪畫、談話性質的團體,也有運動時間。
透過大腦的自動化連結,我還是感到一直被大家冷嘲熱諷,所以不太參加團體。連電視新聞報的武漢肺炎(武漢廢言),都可以諧音解釋為諷刺幾天前我的舉動是一個武裝的漢子,只會說廢話。所以很快地我都不敢待在有電視播放的大廳,一個人躲在房間前的走廊,摀住耳朵,度過一天。

每到了會客時間,偽家人都會來看我。有一次,我下跪求他們放過我,媽媽可能是太緊張,竟然說:「會放過你,放心!不要怕!不要怕!」讓當時的我更確認他們真的是打算把我抓起來,而不是我的妄想。

但當時的我其實已經有點病識感,漸漸半信半疑,開始覺得家人可能是真的要幫助我,因為他們在我面前一直哭,一直抱著我。

可是到了晚上洗澡時間,蓮蓬頭噴出來的竟然都是尿,而且像火一樣燙,讓我覺得自己還是被虐待,到了後來幾天再也不敢洗澡。因為有吃安眠藥,每天大概六、七點就好想睡覺,但房間的門要九點才會開,有幾次我就這麼躺在地上睡覺,又被護理師和護佐叫起來。

總之,那是一段生不如死的日子
「我想過一般人的生活!」那是當時的我最大的心願。

Jying Chang
Jying Chang
2020年9月23日
熱度指數:55
說讚數:55
留言數:0

#purrreads​

Barbara Ehrenreich《老到可以死》​

「過去四十年,全球富裕人口間盛行的健康冠念,把健康和美德混為一談。」​

我曾跟朋友說,「能夠選擇健康是一種階級。如果你看不懂這句話,代表你很可能是處在既得利益者的那一端。」​

在這個消費欲望與自我美學綑綁在牢不可破的社會階級體系下,我們總是被各種觀念說服,其中過去這十幾年來最興盛的當然少不了所謂的預防醫學產業。我說他是產業,是因為這涵蓋更廣大的概念。對年邁長輩來說可能是許多藥丸與做不完的健康檢查,對年輕一輩來說則是健身與健康飲食的風行。​

容我闡述健康是一種階級的概念。​
你是白領,運氣好的話無須支付房租,有足夠的錢在日常消費娛樂,知識環境也讓你明白必須為健康打算。所以你花錢買水果、吃低GI、買健身房的課程與那些裝備。去健身房重點都不是你實際做了什麼,而是必須打卡炫耀自己的翹臀或任何一個鍛鍊過的軀體。試想在這樣的生活下,你的薪資水平必須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才有辦法支撐此生活型態?然後再去比對台灣薪資的中位數。​

當然也有人反駁,健康有更多型態演繹,例如省下健身房的錢去慢跑,這或許是一種更「有機」的方式;但別忘了時間成本也是階級要素之一,這種有機的運動型態,依然不離開某種知識階級的光環。​

我並沒有要否定保持健康的好處,也無意否定保持健康。但只是想指出健康型態應是全然的個人選擇,涉及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與自我生活美學校正;並不應該被美化成一種「美德」。​

而如今,將健康視為美德成功地讓自我軀體被完全物化,讓我們每個人都納入了被物化的場域中。​


「對隸屬瀕危的白領階級男性與女性而言,身體變成自我呈現的一項重要元素,不只是尺寸和形狀,還有肩膀多方、肚子多扁,以及捲起袖子時精心雕塑的肌肉輪廓。健身,或為了健身投入的心血,很快對中產階級產生另一種功能——它成了一種便是信號,或稱作「階級提示」。」​


消費資本主義希望你相信,追求健康的觀念將人從社會功能性與自然性中做出完美結合。嚴格來說,這個大型「資本遊戲場」渴望你相信這規則就是一種資本(不妨可以看看心理分析比對外貌體態健康的人與過重之人的應徵錄取率),在此規則下對健康的追求、對死亡的恐懼,又以巧妙而無可挽回的方式將人類與軀體變成物化的二元戰場,即是「意識」與「身體」的戰爭。​

在此二元爭奪戰中,意識是神聖的、身體是怠惰的,我們像凱薩征服土地般馴服自己的身體;我們相信腦神經的「神經可塑性」因為這聽起來讓人覺得自己被賦予權力,「掌握自己的思緒」、「成為自我的主宰」,多少冥想應用程式於是賺飽了投資人的股利。​

作者以生物學博士的背景直接否定了這樣的神話迷思。​
事實上,身體並非由我們細胞所組成的聖地,而更像是一種隨意戰場。意味著,不論人們多麽費心雕塑身體、安排永遠做不完的健康檢查、吃那些其實都會隨著尿液被排出的補充物;你的身體、免疫系統與應該為你而戰的細胞們,都以無法被預測的方式隨機行事,甚至成為癌症細胞的打手,最終你還是會走向疾病與衰老,以及死亡。​

二元論在此被打破。重建出另一種更模糊的、我們無法掌控的「自主」與「他者」。而這個他者就在你的身體中。​

健康是一種個人投資的說法,即是將自我物化的資本主義觀看方式;將健康定義成炫耀式消費,也是一種迫於性慾本能的美學校正。我更傾向認為健康是一種自然與和諧的狀態,一種我透過非物理性的意識所投射出來的軀體狀態。也就是說,我掌控我想掌控的,而我同時也欣然接受那些我不能掌控的。​

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已達到一種對自我「不存在於世界上」的恐懼。這樣的恐懼讓我們無法思考一個「沒有我們存在的世界」,因此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種器材或是裝備中尋找自己的存在主義。將此邏輯推導至現代由健身引發的一連串產業與其附加產品(那些煩死人的自拍照),我們該如何不去聯想這中間有著強烈的自戀型態,而這樣的自戀型態正是讓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自己存在的世界」的原因。​


「我們認為死亡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讓這個宇宙失去了我。但如果我們認真想想,宇宙每年承受約五千五百萬獨特個體的死亡,倒是適應得還挺好的。」​


回過頭來在我開篇所述,健康是一種階級。這階級沒有逃離為了鞏固自身利益(以自戀作為美學基礎)去審視生命中的可能價值(職場上與性慾上的優勢、對死亡的拖延)。​

過去我總夢想著在27歲自殺,但顯然生活中的美學校正也讓我成為自己的共犯:於是我依然活在一個他人視健康為美德的階級中欣然接受自己流失的膠原蛋白與逐漸下垂的胸部,以一包菸做為又活過一天的犒賞,繼續在看到健身自拍照時用白眼訓練自己的眼球肌。​

畢竟想像一個沒有我的世界對我來說並不困難,我從還很年輕時就已經幻想了十幾年。​

而你看,這世界依然好好的,我也依然好好的,說到底,宇宙根本不太在乎你。​


#BarbaraEhrenreich #老到可以死 #左岸文化 #閱讀 #社會科學 #生物 #哲學#讀書筆記#閱讀筆記#讀書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閱讀人 #好書分享 #booklover #bookworm #taiwan #taipei

Aimon’s diary あいもんとコジマル?♥️
Aimon’s diary あいもんとコジマル?♥️
2020年9月19日
熱度指數:38
說讚數:35
留言數:3

★what is keto diet
The ketogenic diet typically reduces total carbohydrate intake to less than 50 grams a day and can be as low as 20 grams a day. Generally, popular ketogenic resources suggest an average of 70-80% fat from total daily calories, 5-10% carbohydrate, and 10-20% protein.


★what is matter
It is effective for losing weigh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it definitely worsens 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 kidneys, brain(which needs glucose the most for healthy function) , and glucose tolerance, and because glucose metabolism decreases, the weight will surely rebound or gain more weight than before.

For me, ketogenic diet lovers gives me an image close to a cult. They tend to be brainwashed by inputt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over and over again, believing that it is really correct and not giving up. Nonetheless,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f people getting sick due to ketogenic diets and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veals the risks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keto diet. Many people believe keto is good for them because some doctors recommend it for diabetes people, but it’s just harmful if you aren’t diabetes or special syndrome. Plus even for diabetes people it’s not fundamental solution because they can’t eat fat so much for a long term. (Even they improved their blood sugar level in a short time, they will have another problem in the future.)

★what is the best for now
It’s better to eat balanced diet which include enough amount of carbs. Rice and grain like oats are the best carbs than bread 🍞and noodle which might include many extra things, but you can still eat bread 😗I usually buy breads which made from simple ingredients without preservatives or bake sandwiches breads by home bakery machine. You can even bake bread only with water and flour without salt like Italian people do☺️



今朝は残り物でピザトーストをテキトーに作って出したら、旦那に君は素晴らしいと言われた🙄🍕(気付くの遅い)笑

インスタ開く度に、私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の投稿を見るんだけど、糖質制限ダイエットって実は意味ないだけじゃなく、むしろ将来いろんな病気になるリスクが上がる😐⤴️糖尿病まっしぐら🤗


生物でも高校で習ったように、ぶどう糖はネズミとか人間とか脳を持つ動物には最重要エネルギーで、それを極端に控え続けると、当然脳にも自律神経にもダメージを与える🤯自律神経失調症や認知症になりたくなければ、糖質も怖がらず取ろう😯🍙



#あいもん料理部
#お米大好き な人に朗報㊗️